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25|回复: 29

“望梅止渴”为什么体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复制链接]

25

主题

44

回帖

307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07
发表于 2024-12-28 22: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望梅止渴”明明体现的就是物质决定意识啊。如果脑海中体现的不是梅子这种酸酸的东西,不就不会分泌口水吗?这不是恰好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



来看通义千问给出的答案:
“望梅止渴”这个成语实际上更多地强调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而非直接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的作用。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是第一性的,而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意识只是被动地反映物质,相反,它还能够积极地反作用于物质。在特定情况下,意识可以通过影响人的生理状态和行为选择来间接地改变物质条件
[color=var(--primary-color)]14


具体到“望梅止渴”的故事中,曹操利用士兵们对于梅子酸味的记忆和想象,使得他们在极度口渴的情况下流出了唾液,从而暂时缓解了口渴的感觉。这一过程展示了意识如何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影响人体的生理反应。士兵们虽然没有真正吃到梅子,但因为想到了梅子的酸味,大脑产生了相应的神经信号,促使口腔分泌唾液,这种现象说明了意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和控制人体的生理活动
[color=var(--primary-color)]1


从哲学角度来看,“望梅止渴”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即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在这个例子中,曹操巧妙地运用了人们的条件反射机制,激发了士兵们的积极情绪,增强了他们的斗志,进而加快了行军速度,最终找到了水源。因此,“望梅止渴”并不是简单地强调物质决定了意识,而是更加强调了意识对物质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尤其是在面对困难时,正确的意识可以成为克服困难的动力源泉
[color=var(--primary-color)]21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望梅止渴”突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但这并不否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毕竟,如果没有真实的梅子存在作为原型,人们也不会有关于梅子酸味的经验,也就不可能产生这样的联想。所以,在理解“望梅止渴”时,我们应该看到它既反映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也隐含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条件
[color=var(--primary-color)]1


此外,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望梅止渴”的故事还可以用来教导学生关于心理暗示的力量以及如何利用正面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例如,在备考期间,保持乐观的态度可以帮助考生减轻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在体育训练中,运动员可以通过自我激励来增强体能表现。这些都是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体现
[color=var(--primary-color)]7


综上所述,“望梅止渴”主要强调的是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而不是直接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的作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物质的基础性地位,相反,我们应该认识到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既要重视物质条件的重要性,也要充分发挥意识的积极性,以达到更好的实践效果
[color=var(--primary-color)]8



25

主题

44

回帖

307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07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8 22: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可爱小通通 于 2024-12-28 22:50 编辑

马克思主义坚守()价值立场,科学阐明该价值立场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本质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其核心价值立场,科学阐明了无产阶级先进性的本质体现。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表明,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初,它就强调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是少数统治阶级的利益。这一思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基础。

25

主题

44

回帖

307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07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8 23: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语文成绩不好题目都读不懂。
鬼知道你这个“天定胜人,人定亦胜天”是什么吊意思。
我以为你说的是天和人哪个更大。

“言不可妄行不可隳命不可忽天不可违” 强调了对天命的敬畏和顺应,认为人应该在天命的框架内行动,不能违背天意。
“天定胜人,人定亦胜天” 则强调了天命与人事的辩证关系,既承认天命的力量,又肯定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人们通过努力改变命运。
因此,关于这两句古语的说法,正确的是:两者都反映了古人对天命与人事关系的不同理解,前者强调顺应天命,后者强调人与天命的互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两者并非对立,而是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天命与人事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想。

25

主题

44

回帖

307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07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8 23: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也是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社会基本矛盾和生产工具的革新与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因素,而是相互关联、共同作用的。要回答哪个是推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力,我们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出发,理解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1. 社会基本矛盾
根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具体来说: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的技能、技术水平、生产工具等。
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如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阶级关系等。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化,而生产关系反过来又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原有的生产关系会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从而引发社会变革。这种变革最终会导致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进而推动社会形态的转变。

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生产力逐渐超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人身依附关系的限制,导致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因此,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也是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

2. 生产工具的革新与发展
生产工具的革新与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强调,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之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工具的革新(如机器大工业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积累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从而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纺织机等发明,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电力、内燃机等技术进步,都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生产工具的革新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改变了生产组织形式,促进了工厂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生产的实现。

然而,生产工具的革新并不是孤立发生的,它本身就是生产力发展的一部分,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由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的。因此,生产工具的革新与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表现,而不是独立于社会基本矛盾之外的动力。

3. 两者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工具的革新与发展则是这一过程的具体表现和推动力量。换句话说,生产工具的革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由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的。

具体来说:

社会基本矛盾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化,而生产关系的变化又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
生产工具的革新与发展则直接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促使旧的生产关系不断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
因此,社会基本矛盾是更深层次、更根本的动力,而生产工具的革新与发展是这一矛盾在生产力层面的具体体现。

结论
综上所述,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力,而生产工具的革新与发展是这一过程的具体表现和推动力量。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共同作用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正是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才推动了社会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变,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5

主题

44

回帖

307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07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8 23: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25

主题

44

回帖

307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07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8 23:25: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对的。体现了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错的。过于激进,而且否认了相对静止。
原来这是两句话

25

主题

44

回帖

307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07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8 23: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分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也就是物质和意识谁在谁先,世界是变化的还是静止的。
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对应的,是唯心主义。

25

主题

44

回帖

307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07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8 23: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是《社会学大纲》

25

主题

44

回帖

307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07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8 23: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证明和运用,而是理解和运用这些理论的方法论工具。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目标和归宿。马克思主义的目标和归宿是通过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来指引无产阶级实现自身的解放,最终建立一个更加公正的社会制度。
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处于核心地位,尤其是唯物辩证法。

25

主题

44

回帖

307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07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8 23: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Die Deutsche Ideologie. Kritik der neuesten deutschen Philosophie in ihren Reprasentanten,Feuerbach,B.Bauer und Stirner,und desdeutschen Sozialismus in seinen verschie denen Prophete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爷开心游戏网

GMT+8, 2025-4-10 22:42 , Processed in 0.10514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